28238859_1597167860379957_3275354856522663588_o.jpg

上週日久違地和Alice一起回北藝看春季公演,場次是4/1千秋場。
上次來北藝看春季公演是兩年前的《尋找男子漢》和《漫長的聖誕晚餐》,非常令人喜愛的兩部作品~~(但當時太懶ㄌ沒寫心得,哭,這次要趁熱寫)

 

《兩個星期一的回憶》

改編自美國劇作家Arthur Asher Miller的同名劇本,背景是1930年代美國的勞工階級日常,整個故事圍繞著一間小小的汽車零件工廠展開,敘述了其中兩個上班日的星期一的回憶。

Alice看完這齣戲時就跟我說她非常喜歡這部作品,但我當下其實覺得還好,因為我始終期待劇情爆點或高潮的來臨,而後遲遲未等到就讓我有點失望。然而這一切都要歸咎於我對《兩個星期一的回憶》有著錯誤期待吧。(笑)
畢竟編劇Miller正是反商業化、反純娛樂性戲劇的代表,走過1929美國經濟大蕭條的他,擅長刻畫的是勞動階級與市井小民的生命軌跡,不是戲劇效果強烈的娛樂之作。我想他這個特色在《兩個星期一的回憶》正得到了很好的映照。
 

很神奇的是,雖然看劇的當下我沒有特別被吸引或觸動,但後來回家的路上,我卻時常想起劇中零件工廠的眾人們。他們庸碌而匆忙,為了生活溫飽放棄理想,每日就在無盡的工作、微薄的薪水和爭吵鬥嘴裡度過。職場的現實不僅劃分出位階的差異,也使得每個人面對工作的態度有所不同。有人習慣宿醉擺爛、有人樂得獨善其身、有人將精神寄託在虛幻的理想中。

說來諷刺,儘管工人們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但在兩次星期一工作日的場景中,有幾個角色的態度也悄悄改變了——大老粗因喪妻而落魄失意,詩人開始酒精成癮,當年的酒鬼變成勤勞準時的傢伙,當然,主人翁Bert也即將升上大學。也有人是永遠不變的,如雙胞胎依然喜歡規避責任、冷嘲熱諷。我覺得作為觀眾見證這些轉變是很有意思的,可以反思到這些無盡勞碌的日子究竟會帶走我們的什麼,又留下了些什麼。就像整齣劇中我最喜歡的窗的意象。天光與四季透過窗戶灑進工廠,讓人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但也沒辦法確定當那些破舊的窗都被擦拭乾淨後,從裡探出去看到的一定會是美好的景象。(是說窗外四季遞嬗的轉場那段的燈光設計實在美呆,應該說整場的燈光都好美 >///<)
 

說到底,每個工人拿來換取生活溫飽的事物,真的都是理想嗎?每個人真的都有所謂的「理想」嗎?還是只是在平凡而忙碌的人生裡習慣了勞動和疲倦,所以早就放棄去選擇、去奢望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這些問題我想是沒有解答的,如同《兩個星期一的回憶》的結尾沒有謝幕,在舞台上如常上演的仍是工人們照常上工、無止盡庸碌的模樣。

所以啊,這齣劇真的是在我看完後過了一段時間,才開始喜歡上的。它的劇情我無法完全記得(因為其實也不是最重要的XD),但它所傳達的精神內涵卻無形地銘刻在我心頭。走出劇場後仔細思考,將自身的工作經驗綜合平時對社會勞動階級的淺薄觀察,投映到《兩個星期一的回憶》上,才更能體悟到生而為人的不得已和社會的悲哀。


很喜歡導演黃上嘉在訪談裡說過的話,這也足以傳達這部作品的核心概念。他說:「我相信《兩個星期一的回憶》所描述的平淡故事,可以喚起一些我們對勞工的重視及關懷。感謝所有為這演出付出努力的所有人,真心的感謝。讓這個演出送給沒有救贖、沒有結局的勞碌,紀念在世界上停留過的每一個人。」

是啊,以那句劇中角色說過的話來作結,是再適合不過了。
僅以這次觀賞《兩個星期一的回憶》的午後和記憶,紀念所有在這世界上停留過的人。 


 



《伊菲琴尼亞在奧利斯》

噢,關於這部我真的只有吐槽了XDDDD
 

《伊菲琴尼亞在奧利斯》改編自古希臘悲劇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的作品。故事敘述在特洛伊戰爭軍隊出發前夕,阿格曼儂得罪了狩獵女神阿緹米絲,女神便阻撓軍隊出征。此時,隨軍祭司卡爾卡斯預言,阿格曼儂必須將長女伊菲琴尼亞作為祭品獻出,才能使女神息怒。阿格曼儂便佯裝要將女兒嫁給阿基里斯,於是伊菲琴尼亞和母后便動身前往奧利斯,卻不知道這是一趟注定犧牲自己的旅程……。
 

故事聽起來很有高潮起伏,但其實大部分的劇情都是透過角色口述傳達,幾乎沒有演出來給觀眾看,精采度因而銳減。這部分倒也還好,因為若劇本台詞寫得好、演員肢體與表情呈現足夠,還是可以做出吸引人的表演。無奈Alice和我都覺得,《伊菲琴尼亞在奧利斯》最大的缺失就是劇本台詞,到底怎麼能讓人如此不耐啊啊?!(崩潰)我們從沒看舞台劇看到頻頻對表、焦急地期盼它快點結束的欸QQ

我們知道這齣戲的劇本改編自古典作品,但不知道是翻譯問題,還是改編上的取捨失當,整齣戲的台詞實在太僵硬生澀、拗口難解了!不僅如此,還充滿各種情緒性的「換句話說」,常常連續兩三句話都想傳達同一個意思,配上演員們過度激昂的口條,情緒總維持在過高的張力下,長達100分鐘的演出真的讓人看了覺得疲憊不耐,有種角色瘋狂無病呻吟之感。(其中以飾演母后的李文媛最為過,這裡的她跟當初在《過氣英雄傳》裡看到的實在太不同了,只要母后一開口我就覺得好累又要聽她ranting)

角色部分,其實整體我都沒覺得有特別的亮點,尤其阿格曼儂跟阿基里斯的氣勢實在太弱、太親和了,沒有古典君王與一代英雄名將的氣場。歌隊女子們的詮釋方式我也覺得有點可惜。她們感覺不夠抽離,在扮演詭譎曖昧的旁觀角色之餘,卻還時常與深陷悲劇的主角們互動、甚至為他們的命運加入旁白註解,這麼入世的表現就讓歌隊顯得俗氣了。
 

同樣是改編自古典作品,2016年阮劇團的《馬克白》在我心中就是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在改編劇本與台詞,還有歌隊女子(《馬克白》中是為一群女巫)這兩個部分,兩部作品正巧能相互映照。

不同於《伊菲琴尼亞在奧利斯》,當時《馬克白》的台詞甚至是以台語演繹,卻完全沒給我拖沓冗長之感,反而覺得耳目一新且十分入戲。(儘管我無法百分之百聽懂台語卻依然喜愛)

而《馬克白》中的十位巫女更是我最喜歡的角色群。她們與歌隊一樣,是一群時常齊聲唱和、表演舞蹈的女子,偶爾身兼背景配角。但大多數時候,她們只在一旁掛著曖昧的微笑,用一種彷彿已看透一切結局的抽離感旁觀悲劇的發生,非常迷人。本來期待在《伊菲琴尼亞在奧利斯》的歌隊女子身上也找到這種感覺,可惜還是讓我失望了。

但還是要特別稱讚飾演歌隊長的演員許照慈的演出,她實在令我印象深刻!她的口條之清晰,帶有吸引人的抑揚頓挫,全劇中唯一講話不會讓我感到不耐煩的就只有她(笑)。加上她也是唯一一個有表現出抽離淡漠感的歌者,會讓我不禁想著,她是不是早已知道這場宿命的結局?後來出劇場後翻開節目冊,才發現飾演祭司卡爾卡斯傳信者的人也是她!原來歌隊長和卡爾卡斯傳信者是同一個身分,果然她也是這場悲劇的推手之一。這樣的設定好棒啊啊,也讓我更加喜歡她在舞台上的詮釋了。
 

另外,服裝與聲音設計我也真的不懂。劇中軍閥們的服裝都以迷彩服為主,背景的戰爭音效也都是槍械砲彈的聲音……雖然知道這只是意象的呈現,但這些太過現代的元素真的讓人出戲到尷尬啊!!!

我想我唯一喜歡的場景,也是我私心認為本劇唯一的高潮,大概就是最後伊菲琴尼亞犧牲自己的段落吧。雄鹿與鮮血的結合很鮮明,也完美達成了原著劇本中結局的意象化,配上舞台上有點神聖又詭異的光與煙霧,效果十足。
 

天啊打到這裡覺得好累,怎麼連吐槽都可以吐這麼一大篇XDDDD
總之,《伊菲琴尼亞在奧利斯》絕對不是沒有可取之處,我感受得到劇本想傳達的宿命悲哀、悲劇只會重複上演的殘酷。然而上述這些缺點實在太讓我和Alice感到痛苦,整場戲看下來如坐針氈啊啊(抱頭),於是通篇心得就變成是我在ranting了嗚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樂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