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體認到,上大學後,儘管修了許多課程、吸收新知、體驗各種多元不設限的學習方式,我學到最多的其實仍是課堂之外的那些。我學到最多的,是人。
以前似乎總有太多預設框架,自以為是的用些無聊的小準則去分門別類一個人的性格,或衡量自己對某人的好惡程度,卻忘記人性與情感這些,其實是很柔軟的、可協調的事物。
不喜歡注音文和「= =」這表符,不太能忍受寫字沒有基本的逗號分隔,覺得有娃娃音的人都超做作,討厭有人在我旁邊喝咖啡……一時想不出什麼比較有營養的例子(笑)。啊,反正就是這些既自私又愚蠢的畫地自限,讓我有時候會先入為主的下錯誤評斷,或是失去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機會。以前的感受並不如此深刻,畢竟認識的人都還是生活圈中的那些。把自己窩在小圈圈裡,還以為這樣就足夠快樂得意。
不過啊,上了大學,好像來到一個新的小宇宙。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與一堆不同的人相遇相識、合作共事,生活圈擴大了,充滿各種深深淺淺的交情。認識的人似乎一下子變得好多好多,以未知的倍率迅速增加。日子快速流逝,眼界又打開了些。倏忽之間,才發現我好像早就拋下以往那些莫名其妙的成見準則,真正讓每個人在我心底的最初都是張白紙,等待彼此深入了解對方,作下記號。不是因為那些準則馬上就消失,只是因為來不及啊。哪有人在面對一大群新朋友前,還有時間在那一個個歸檔:「嗯,他喜歡電音那他一定聽不懂我愛的後搖滾」、「天啊她說她不喜歡旅行那她一定見識狹小無趣」……Hello? 有事嗎?而且,我也發現,一個人的性格、價值思想,真的能夠是無比多變複雜的。以前我的認定順序完全是錯的,不是拿框架與準則去套在人身上,那樣太硬太死(並且自負非常),先不存定見的認識一個人才是客觀的,人的情感與思維是活生生的東西耶!人心不是這麼簡單就能分類概括的。
在跳脫既定框架之外,我意識到自己有個習慣卻是自始自終未曾改變。觀察。是的,我熱愛觀察人,觀察他們的神情行為,甚至進一步的思考邏輯模式。眼見為憑,我相信我所看到的,卻因為不再堅持褊狹的定見,已經很少在長期、深入觀察一個人之前,就對那個人妄下全盤定論。(嗯,或許意見多少有,但都默默留在心底,讓定論其實不是定論,而是有更多彈性保留的空間。)還蠻喜歡「觀察」這樣的習慣,不敢說有洞察的智慧,但起碼減少了衝動誤事、錯看一人的機率吧。(回想中)
於是,漸漸的,我反而開始發現一些有趣現象。
原來在他的親切背後,是莫名變質而來的欠缺尊重的玩笑;原來她在網路上淡漠冷靜的文字背後,是同我一次次無比融洽又契合的當面深談;原來我還蠻欣賞的傢伙,是個熱愛使用「= =」的人,但這本來讓我反感的舉動一點都不影響我對他性格的評斷……啊,又是些沒營養的例子了(笑)。不過,這就是人性與生活吧!在很多零碎的片段中,逐漸發現身邊人們較為寫實的性格面,在每個人的身上一點一滴的學習。甩開自以為是的既定準則,細心長期的觀察著。我漸漸學會人情世故、互動交際的微妙道理。而看著別人,我好像也能越來越清楚看見自己真實的模樣了。
隨著年紀增長價值觀也將有所變化,世界一直轉動,而關於人的學習,會一直持續著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