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太喜歡太喜歡《愛滋味》了。
還記得當天,一出劇場就馬上詢問創作社工作人員,明天下午場現場有沒有釋出票的機會,喜歡這部到一個完全猴急的程度XDD
《愛滋味》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舞台與燈光設計。
(噢,大量運用實驗音響和音牆堆疊的配樂我也非常喜歡!)
(我的舞台劇紀錄本XD)
看似簡單的舞台布景,沒想到處處具有巧思。
背景的播音牆象徵無所不在的迫害如洗腦般,讓大眾身在其中成為受害者/加害者而毫不自知。
另外舞台各處的mini mic和中間巨大的boom mic,除了用以製造不同的聲音效果、凸顯發言主體、分割空間感外,也暗指發聲權力的支配與掌控。
(這些都是我後來研讀節目冊後恍然大悟的XD)
另外,加上打得巧妙的燈光,讓整齣劇雖幾無複雜的場面調度,但仍創造出不同時空場景下的區別與重疊。這也是我最欣賞的部分。
特別喜歡好幾幕四位演員同時待在台上,只利用燈光快速轉換場景、交代出人物之間彼此牽制、影響的關係。
還有,不得不提的是包裝著舞台那層白紙。
每當角色情緒激動(?)或想展現某些內心情境時,白紙就會被撕扯碎裂。直至故事尾聲,幾乎崩壞的舞台具現化了主角們已然頹圮的內心世界。
此時觀眾也才能意會到,原來碎紙底下,滿佈著的是孤獨的質數。
而又配上輔導老師明哲安撫人心的嗓音、那句對小瑜溫柔的期許,我當下眼淚直接滑落臉頰啊QQ
「妳知道嗎?
有些質數已經被找到了,有些永遠不會被發現。
妳說的對,質數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
所以我希望妳能成為那個1。
它雖然很微小、很不起眼,
卻能和所有孤獨的人,擁抱。」
(創作社,《愛滋味》概念影片)
演員的表現真的不用說,好喜歡啊!!!
四位的情緒表現都很到位,沒有浮誇濫情,可是卻足夠揪心。
而且他們詮釋角色之成功,讓我到故事中間就已經完全相信他們真的是角色本身了!
這應該也是我目前看過的幾場舞台劇中,最讓我入戲的一次了吧。
尤其喜愛林如萍和安原良的演出。他們將校長和輔導老師內心各自的無奈和脆弱表露無遺,但又不會一瀉千里(?)的讓人覺得兩個角色一直在討拍XD
而且,明哲真的是個好溫柔好棒的輔導老師啊~真想當明哲的學生QQ(太入戲了)
以上是《愛滋味》一劇中,我對眼睛可視、耳朵可聽之處的心得。
至於關乎內心對此劇更幽微的感受解讀,在今天下午看完這篇評論後,我又更深入的細細思考了一番。
可能因為我太喜歡《愛滋味》這部劇了(笑),所以看到這篇葉根泉的評論後,真心不解他為何會這麼寫 =_=
例如:「然而觀眾卻無法從此劇感受愛滋為何『將一群人自另一群人分開』,反而被包裹在一件校園學生被老師性侵案件的調查。」
還有:「但詹傑採取迂迴不直接陳述感染愛滋的緣由……轉移焦點反而模糊此劇的訴求,觀眾搞不清楚這齣戲究是要談愛滋病,還是校園的霸凌性侵?」
覺得評論者的切入點確實有其道理存在,也是值得探討的劇本特點,但我自己並不完全認同。
記得看完《愛滋味》當下,我的感受與感動是非常非常強烈的。
看完這篇評論才發覺,對耶,編劇其實並沒有太著墨於愛滋病的議題,而是將愛滋病、校園霸凌、權力掙扎、迷途少女、同志戀人等元素,彼此串聯在一起。
但我看舞台劇從來不喜歡預設立場,而是心甘情願被劇本被演員牽著走。
所以我在看《愛滋味》前,本就沒有「這是齣與愛滋病議題強烈相關的劇」的認知,只知道劇情與愛滋有所關聯,但並未過度預設其cover AIDS的廣度與深度。
所以說,點評「《愛滋味》被稀釋淡化到無色無味」,我認為只對了一半。
(當然,若期待《愛滋味》像《平常心》一樣具備強烈議題表現手法的觀眾自然會覺得《愛滋味》太淺薄)
《愛滋味》是被稀釋淡化,但並非無色無味。
因為我在《愛滋味》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孤寂,還有人類需要被愛、想要愛人的本能。
愛滋味三個字,不一定只能有愛滋此疾病這樣的單一解釋。
它也能夠被解讀為:「(被)愛(人)的滋味」。
所以我心中的《愛滋味》,是被稀釋與淡化的愛滋議題;卻也因為這樣的清淡,它就像水一樣,能分散廣佈、覆蓋到生活中的許多面向。例如校園,例如家庭,這些日常平凡的風景中。
罹患愛滋病可以是寂寞的,正如同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庭,還有更多場域,也能夠如此孤寂。
因此,在世界上萬千孤寂的場合中,感染愛滋也只是其中一種。
如果從這面向去解讀的話,是否也有著「打破愛滋病患者與一般人的隔閡」的意味呢?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同樣寂寞的時候呀。
《愛滋味》觸碰人心 詹傑楊景翔合作編導
「《愛滋味》雖是以愛滋關懷出發的文本,最終探討的卻是關於孤寂的人如何活出勇氣以及人們恆常對愛的渴望。」
是啊,此篇新聞中的論點,比較接近《愛滋味》給我的感受。
儘管如此,也仍是喜歡在不同觀點的評論中跳躍思考,藉此仔細重新建構每部作品在我心中的解讀方式。
總地來說,實在好愛《愛滋味》喔~~~(也才寫了這長長一篇XD)
希望未來能有加演的機會啊啊!Orz
我一定會一刷再刷、把親朋好友都抓來一起欣賞這部好作品:D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