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上山的心得,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面向:學習生活上的自我管理,以及學習人際之間的相處磨合。前者是內在的修養和練習,後者是外在關係的修練和培養,兩者融合起來正好是內外兼修的一次學習探索之旅。
首先,進了山服後,我馬上就發覺到這是個和一般服務性質社團很不一樣的團體。從數十年前老師們在山上的深度耕耘,到幾屆老骨頭、幹部們的經驗累積,乃至於現在的新生們,一脈相承下來的是一份傳承的精神。每次上山不一定是同一批人,但是秉持的態度和信念卻都是代表山服整體,因此我感覺到山服格外重視紀律和經驗傳承。這點在上山後尤其明顯。畢竟山下的許多事務的聯絡、安排都是正副家長等舊生負責,新生們不一定了解透徹。我們只懂得教案的重要性,大家也都花了一學期的時間盡力讓自己的教案更臻完美。但是上山後,我們才意識到山服的服務並不僅於一紙教案,而是編織在每日的生活中。每天的日夜作息、個人責任領域歸屬等等,每分每秒的按表操課都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上。儘管做為一個團體,必須甘苦與共的達成共同目標;不過我也認為,其實團隊生活的順利,很大部分是攸關在個人的自我生活管理。當每個人都將分內的事情做好,問題便會減少許多,整體行事上也能更有效率。這對我而言真的是很特別的學習體驗。以前以為出隊服務只是帶給孩子們教導和陪伴等等,這些檯面上看得見的東西。不過其實,在未上山過的人所不知道的時間裡,我們還做了更多。早起準備早餐、打掃整潔,照著細流控制時間進度,放學後孜孜矻矻開檢討會,最後照順序盥洗、準時熄燈就寢……一切規劃好的細節和任務執行,才是讓整個營期順利充實的幕後功臣。這些,也都仰賴團隊中每個人的自律與生活管理。在山上的十多天,我強烈且深刻的體會到基本紀律和時間表的重要性,也感謝大家的彼此配合,讓我們的時間軸最後走得一致且順暢。
再來,上山服務很大的一塊就是學習人際間的相處之道,這也是我認為生命經驗中最珍貴的一個部分,因為這不是照本宣科、紙上談兵就能獲得的道理。人際相處我想依據我們服務的範圍分為兩個面向:團員之間,還有我們與小朋友和村民之間。團員之間的磨合延續上一段所述,在生活作息常規方面有賴自律與相互包容,另外在檢討事務、發表意見的時候,也是在考驗我們之間處事為人的功力。相處了一學期的默契、上山十數天的合作經驗,會讓我們知道面對彼此該如何有效提出建設性提議,還有每個人的習慣、特長和行事風格。這些都很重要,畢竟團隊內部得自己先磨合、處理好,才能以完整的整體示以外人,更重要的是讓營隊進行順利。
另外,在和孩子們與村民相處時,我更是收穫許多。山上部落的風土民情和價值思維和我們並不盡相同,不過同樣值得尊重,只是也需要花點時間去學習站在他人立場去談話和相處。家訪時,面對村民,我們從一開始生澀不敢開口,到後來懂得拿捏話題深度、應對進退的禮貌與周全性等等,我認為是很棒的學習。而面對孩子時,更是一門深奧學問。每個孩子的家庭狀況、性格背景都不同,我們不只必須因材施教,在處理他們情緒和個性方面的問題,更得好好思考溝通的方式。我一直都覺得,在做人處事上,同理心永遠是最重要的。在帶服務時亦然。小朋友們並不需要我們去同情、或是以大學生的思考模式去理解他們;而是以同理心去了解,願意站在和他們一樣的高度和立場去對話。當我們想對他們傳達訊息、想指正勸導,甚至有時真的累到想放棄時,只要多花幾秒鐘去想想他們家裡、生活上可能遭遇的景況,其實會更寬容許多,也更能相互理解,進而進行更多有意義的溝通。我覺得孩子們雖然調皮搗蛋,但內心仍然是有一塊柔軟的屬地等著我們願意以耐心和同理心去對話、去真心誠意地當朋友。我想這也是為何我一直以來都喜歡帶服務的原因吧。看似是小朋友在營期中學習知識和道理,但其實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那些無法言喻的珍貴生命價值,才是遠遠超出所有有形事物的美好經驗。